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第三届学生红色短剧大赛精彩上演
发布时间: 2019年12月20日 浏览次数:


“红剧汇演虽然均由理工科学生组成,表演设施简单,但是学生们热情高涨,用心自编自导自演,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历经剧本研读、预演、预赛、决赛等环节,最终使这个寒风凌冽的决赛夜晚成为了一个充满真诚和信仰的演出夜。”

12月7日晚7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第三届学生红色短剧大赛在曾呈奎楼中庭精彩上演,此次活动也是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红剧汇演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通过红剧汇演重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经典电影片段。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瑛慧、黄俊清,土木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副主任、2019级土木班班主任高婧,2019级城市规划系班主任张其邦,团委书记李加冕,党务秘书郑建斌,辅导员林婕及全体2019级本科生、研究生参加本次活动,参赛人数超过240人,网络参与人数达4万人,反响热烈,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决赛由2019级新生马志远、陈梦柯主持。

追忆峥嵘岁月,重现历史瞬间

 

 

红剧汇演决赛历时4个小时,13支学生剧组分别呈现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如歌》、《我和我的祖国》、 《智取威虎山》、《唐山大地震》、《为国而歌》、《红灯记》、《无问西东》等经典电影的精彩片段。其中,《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目以李白烈士为原型,带领观众回顾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冒着生命危险为党组织传送情报,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为国而歌》剧目讲述了聂耳先生和田汉先生不畏险阻坚持创作的决心和毅力,刻画出民族英雄不畏艰难险阻的光辉形象。《红灯记》剧目带领大家描绘了抗日战争期间,地下工作者李玉和家人与日寇不屈不挠抗争的英雄场景。《走向复兴》剧目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之初的小岗村“分田到户”的经典场景,生动体现了党和国家在走向复兴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和不懈探索。由研究生剧组改编的《无问西东(厦大版)》,通过将厦门大学内迁闽西办学的故事与电影情节相结合,讲述了萨本栋校长在长汀艰苦办学的场景,描述了在百子争鸣的厦大,莘莘学子于国家危难,山河破碎之时,践行“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这一宣言的故事。

感悟先辈精神,共圆复兴之梦

此次汇演全部剧组虽然均由理工科学生组成,表演的设施道具简单,但是学生们依旧热情高涨,全部剧目均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历经剧本研读、预演、预赛、决赛等环节,最终使这个寒风凌冽的决赛夜晚成为了一个充满真诚和信仰的演出夜。

《为国而歌》剧组学生导演马志远在赛后感慨:“当我们在高唱国歌的时候,心中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经过这段时间的排练和对那段历史进行学习后我终于知道,这就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心里对于祖国的那份共鸣。”

《我和我的祖国·前夜》剧组组长徐峻廷表示:“红剧使我们剧组从松散到团结,每一个人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这个集体中去,最后获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和评价也是大家努力的成果。”

饰演田汉的演员汤廷耀在表演后说:“狱中的田汉,不像那些冲动、有血性的青年,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大哭,但是田汉不行,他是一个年长的人,他理应更加稳重理性,他心中的悲伤无力比那些青年们更加浓厚,但这份痛苦,只能从他紧攥的双拳和微弓的侧影中嗅到一点味道。”通过扮演这些角色,同学们也纷纷表示,明白了那些口口相传的革命先烈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代号,而是屹立在脑海中的有血有肉的高大形象。

群众演员张弘在比赛后也深有感触:“众多演员中,尤其是群演,往往因主演的光芒而显得暗淡。可剧组的优秀,让每一位群演都觉得自己并不是多余的。自己的表演,也能为剧组增添色彩,一次群演的经历,让我们更懂得一个道理:‘自己就是生活的主角,即便渺小,也能伟大’”。

幕后人员张子强表示,“剧组从导编到演员,上下一条心,整个组的凝聚力很强,大家体会到了一起表演的快乐,也了解了那段先辈们奋斗的岁月,这将会是全体参与者大学四年的一个难忘的回忆。”

土木工程系2019级本科生班主任高婧老师表示:“红剧是对红色精神的领悟与传承。看到学生们对红色电影角色的深刻把握,深深觉得这次汇演既是一次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也是一堂洗礼精神的大思政课。”

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生红剧汇演自启动三年来,参赛队伍从最初的8支到现在的15支,参演学生累计达600多人次,网络参与人数累计超过11万。新生红剧是学院党委新生“立体党校”的重要育人环节之一,也是主题教育整改落实的重要环节之一。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推动学生对党和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对革命先辈英勇事迹的思考与感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思政育人环节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马志远 韦骅耕 徐文滔  图\张锦鑫 高圣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