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社会与人类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发挥专业优势,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咨询服务,把学习教育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让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关注师生难点痛点
学院党委坚持开门抓主题教育,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先后组织系级领导、专任教师、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党支部委员等不同群体,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特别是针对新学院组建过程中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在管理规范、评价标准上的协调统一工作,开展8场分类、分层次的调研座谈和百余人次的个别访谈。勇于面对师生难点痛点问题,全面梳理问题清单,学院领导落实分工责任,由易至难,逐步推进整改。目前学院已梳理出26项问题清单,已整改4项,近期正在整改17项。小至周边路灯设置,大至顶层制度建设,学院党委都把每一件事落细落实。在学院行政办公场所搬至曾呈奎楼时,学院领导及时发现周边环境较为杂乱且路灯设置不足等问题,立即联系学校后勤部门开展环境整治并增设路灯,为师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在调研的过程中,师生体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部分师生同时反映希望在新生研讨课中加入生涯规划课程,从大一开始就引导新生做好生涯规划,避免出现因学习生活上的迷茫而导致学业成绩下滑的现象,学院即知即改要求已将生涯规划课程列入下一轮新生研讨课的排课计划中。
田野调查服务社会
学院师生党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扎根田野、深入社区,关注和研究我国社会改革发展中攻坚克难问题,提供政策决策咨询与建议。目前学院有23名师生党员分散到全国13个省市做田野研究,近有厦门的各大社区,远至中哈边境口岸霍尔果斯,涉及社会政策、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网瘾、乡村振兴等方面。
社会学系与社会工作系教工联合党支部深入白城社区开展“关爱零距离”志愿服务,探访社区困难居民、陪伴高龄老人。在志愿服务中,有的退休教授儿女均在国外成家立业,只有老人一人同保姆居住在一起,精神非常孤独,支部党员积极与其分享自己的建议。有的高龄老人想学习微信功能,以便与亲人沟通交流,支部党员耐心教他如何操作……。在走访、探视和陪伴中,支部党员再一次深感助老服务的必要性和现实社会意义,表示今后将作为支部一项长期的活动坚持下去。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工党支部前往漳州市官畲畲族村,与当地村党支部进行共建,参观官畲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同时在了解官畲村的历史、民间信仰、种茶制茶、旅游发展等情况的基础上,从人类学、民族学专业角度为村庄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建言献策。
专业视角指导学习
学院充分利用本院专任教师资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学习教育提供师资力量,集中了一批优秀教师,开设了包括《社会政策》《法律社会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叙事社会学的视角》等“课程思政”示范课,以课程思政建设助力师生党员群众读懂弄通。学院党委在11月18日下午邀请学院副院长徐延辉教授为全院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作题为《幸福生活何以可能:社会质量视角下的社会建设》的“双周政治理论学习”系列讲座,深入讲解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提出加强社会建设、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建议,从专业角度为师生深入浅出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学院党委在主题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人民立场,积极引导和鼓励师生发挥社会学、人类学专业优势,潜心调研社会、服务社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学习、探索和研究,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路上贡献我们的力量。
(社会与人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