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傍晚,新闻传播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班的全体师生到达宁德。晚间的宁德市区霓虹初上,夜色掩盖不了这座闽东新城蓬勃的生命力。高楼与繁华街市之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标语时不时映入眼帘,这句话来自今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村民们的回信。它还提醒我们,历史曾经在这里停下过脚步,而新闻传播学院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也就在这里展开。
参访闽东日报社,学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988年到1990年,习近平同志就任宁德地委书记。
“任何工作,舆论先行,宁德没有报纸怎么能行?”1988年,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调研发现,宁德全地区没有报纸、广播、电视台,基层工作很难展开,于是提出恢复《闽东日报》。当年5月20日晚,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便召开了。时任福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王绍据回忆道:“习近平同志开场明言,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结合当前的形势来进行。”

《闽东日报》创刊于1952年,1969年在“文革”时期停刊,直到1989年,《闽东日报》才以《闽东报》的形象复刊,一周一期,1993年变成日报。
一进入报社大厅就可以看到“为振兴闽东服务”几个鲜红的大字,那是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为《闽东日报》复刊十周年的题词。
参观当中,师生们看到了习近平同志亲自为《闽东报》撰写的热情洋溢的复刊词《坚定方向弘扬正气振兴闽东》。他写道:“期望《闽东报》重展当年雄姿,紧扣时代脉搏,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闽东的宏伟大业中奏出时代的强音。”
据现任《闽东日报》总编辑郑家志介绍,当时,习近平同志亲自拟定了办报宗旨和编辑方针,提出要大力宣传宁德地区各条战线的新成就、新人物、新典型、新经验,探讨新问题。还要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信息、拓宽思路、增长才干,促进闽东经济振兴,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参观当中,师生们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如1996年8月,报社从军分区大楼搬到新的报社大楼,当时已经是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特地从福州赶来与前后几任地委书记共同参加奠基仪式。

在闽东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师生们看到了今日《闽东日报》的全新风采。目前,闽东日报社已经搭建了手机客户端、网站、微信和微博等融媒体平台,个人稿库、稿源中心、部门稿库,形成了《闽东日报》的融媒体采编生产流程,稿件源源不断地流向各个媒体平台,闽东声音被越来越多的人听到。《闽东日报》在复刊后的30年间,一直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与社会共进,无论是宁德撤地设市,还是宁德核电站建设,抑或是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每一个历史节点都闪现着《闽东日报》工作者的身影。
研究生党员叶精宝同学说到:“我感受到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重建并支持发展的《闽东日报》亲身实践和发挥着党媒党报的人民性,不仅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积极助力闽东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还始终保持人民情怀,记录着伟大时代。”
在下党,领悟党与人民的紧密联系
11月9日,从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路线示意图开始,学院师生开启了第二天的学习。
师生们在宁德市委党校学员处副主任陈兴娣老师的带领下浏览了“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路线示意图”。陈老师用一个问题——“贫困为什么发生在下党?”解释了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的缘由。下党地理位置偏僻,群山环绕导致交通不便;自然资源无法转化成有用资源等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在刚到宁德时,便选择去下党进行实地考察,走到最贫困的地方,解决最迫切的问题,他的心跟老百姓紧紧贴在一起。
接下来,师生们在下党乡原党委刘副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难忘下党”主题展,该主题展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地僻人难到”、“异常艰苦,异常难忘”、“要坚强起来,把孩子培养成才”、“7年来,我一直牵挂着下党”、“20多年后,依然记得那碗绿豆汤的味道”、“现在下党乡面貌已经完全变了”,全面深刻的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在下党乡的种种实践和下党乡面貌的变化。

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习近平同志说过的那句“下党,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地方”,习近平同志在下党的形象一下子在我们脑中鲜活起来,拿着镰刀砍掉挡路的野草,将罐头递给门口的老人,喝着村民们挑来的凉茶开会,在躺椅上暂时休息……这一系列小故事都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与下党群众的紧密联系并为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而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
走进中国第一扶贫村,见证三十年精准扶贫成果
11月10日上午,师生们来到了素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鼎市赤溪村。在宁德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吴光玲老师的陪同下,学员们依次参观了赤溪村的展示厅、古建筑群落、白茶生产厂、大学生创业示范点等地。

参观当中,师生们看到了赤溪村的扶贫30年历程中各级党委领导和村民们为了脱贫所作出的各种努力,看到了赤溪村的年轻人利用互联网建设家乡——通过电商平台让赤溪村的特产走出去,看到了村民们为了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赤溪村能够在30年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党和国家实行的“精准扶贫”的方略。在政策扶贫方面,赤溪村紧紧抓住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支持机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在思想扶贫方面,赤溪村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扶贫开发的整个过程,强化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在党建扶贫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赤溪村党总支近年来围绕建设发展型和服务性党组织,带领畲汉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立村、旅游富村”之路;在社会扶贫方面,赤溪村的扶贫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产业扶贫方面,赤溪村因地制宜,以茶林果为主的传统农业到立足优美生态、扶贫历程、畲族文化等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为精准扶贫奠定产业基础。此刻,师生们深深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弱鸟先飞,久久为功,滴水穿石”精神。
此外,师生们还了解到赤溪村在这30年间发生的变化,缘起于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读者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这篇文章是由时任福鼎市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的王绍据同志所采写的。上世纪80年代,各级新闻传媒呈现出大量报道各地涌现的“万元户”、“亿元村”消息的趋势,而王绍据同志在1984年亲眼目睹了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18户畲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之后,克服各种困难,在《人民日报》上呈现了赤溪村的真实情况,从而引发了党中央和全社会对贫困地区的广泛关注,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扶贫工作的序幕。王绍据同志的这种实事求是、敢于实践、心系人民群众的精神,既是作为共产党员对“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的坚守,也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值得党员同志学习。
由于此行学员大部分为学院师生党支部委员,为了进一步提高党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支党性强、本领精、作风好的党建工作队伍,提升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更好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学院党委在此次主题教育中,既开展了包括参观“摆脱贫困之路”宁德扶贫开发主题展示馆等现场教学活动,又先后安排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宁德的探索与实践”等三场主题鲜明的党课,还利用晚上时间组织党支部委员座谈交流调研,分享学习心得,支委们就“如何做到党支部工作‘七个有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比如: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共建,师生“一对一”结对子,教师党员为学生党员答疑解惑,促进新党员的快速成长;党支部在设计开展党日活动过程中,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引导教师党员做教书育人先锋、科研攻关先锋;引导学生党员做成长成才、创业创新的表率,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等。

结语
在两天半的学习中,师生在探寻习近平同志在宁德的足迹中,对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有了深入的认识。作为党员,要不断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党员骨干,要不断提升组织能力,建设支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作为新传人,要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事求是地呈现群众的生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新闻传播学院 文\朱怡、董倩、白文睿、张微 图\张微)